(一)实验室简介
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在计算机和先进网络的软件理论、技术和开发环境等方面开展基础、应用基础与前沿高技术研究的开放式科研基地,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1988年通过专家论证,1995年通过专家验收。
(二)实验室建设目标
始终服务国家战略和围绕信息科学的前沿方向,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关键项目,开展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性的技术突破,成为软件开发理论与方法以及群体软件工程研究的开拓者和国际一流的海量信息系统和网络计算的创新基地;努力成为现代物理学国际协作研究的海量数据分析和处理中心之一;服务于国家重大专项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支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研发与服务,建成中国物联网技术研发和推广的促进中心;大力培养高层次网络化软件领军人才。
(三)实验室研究方向
实验室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软件发展前沿,针对我国在软件领域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国际研究趋势,在软件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网络海量信息的物理学特征、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模型与管理系统、物联网软件支撑技术与系统、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运行环境和多媒体协同网络环境等方面开拓创新。
(四)实验室主任介绍

马殿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面向服务的软件、安全攸关嵌入式软件等。
(五)主要骨干人员情况
实验室主任:马殿富
实验室副主任:吕卫锋、马世龙、尹宝林
实验室党委书记:张辉
主要方向负责人:李未、许可、郎波、吕卫锋、马殿富、吴文峻
(六)学术委员会成员情况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职务 |
专业 |
邬贺铨 |
男 |
1943年5月 |
院士 |
学委会主任 |
网络与软件 |
怀进鹏 |
男 |
1962年12月 |
院士 |
学委会副主任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王鼎兴 |
男 |
1937年10月 |
教授 |
学委会副主任 |
体系结构 |
陈大吾 |
男 |
1961年2月 |
教授 |
学委会委员 |
通信与软件 |
何积丰 |
男 |
1943年8月 |
院士 |
学委会委员 |
软件与理论 |
井田哲雄 |
男 |
1947年11月 |
教授 |
学委会委员 |
计算机科学 |
李未 |
男 |
1943年6月 |
院士 |
学委会委员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吕建 |
男 |
1960年3月 |
教授 |
学委会委员 |
软件与理论 |
马殿富 |
男 |
1960年3月 |
教授 |
学委会委员 |
应用技术 |
钱德沛 |
男 |
1952年8月 |
教授 |
学委会委员 |
计算机网络 |
王秋良 |
男 |
1967年5月 |
教授 |
学委会委员 |
电磁计算理论 |
祝明发 |
男 |
1945年5月 |
教授 |
学委会委员 |
计算机工程 |
(七)实验室科研成果
(1)主要获奖情况(限5项)
成果名称 |
授奖单位 |
批准日期 |
主要完成者 |
类别 |
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生产平台技术 |
国务院 |
2004年 |
李未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国家教育部 |
2006年 |
李未、马殿富、刘旭东、张莉、曹庆华 |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格核心网 |
国家教育部 |
2006年 |
李未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基于大规模移动位置传感器的城市动态交通信息处理技术与服务系统 |
北京市 |
2010年 |
吕卫锋 |
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
(2)主要专利(限5项)
成果名称 |
批准日期 |
主要发明人 |
类别 |
IPv6因特网网络拓朴自动发现方法 |
2008年 |
李未、沈曾伟、宫晨、朗昕培、周刚 |
发明专利 |
针对自动测试系统的测试覆盖性自动分析方法及其装置 |
2010年 |
吕伟、余丹、马世龙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GIS的动态交通信息发布的方法及系统 |
2009年 |
吕卫锋、马殿富、诸彤宇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隐半马尔可夫模型的噪声鲁棒的语音检测方法 |
2011年 |
李未、刘祥龙、梁苑、单宝松、楼奕华 |
发明专利 |
一种大规模多媒体接入网关的方法 |
2008年 |
李未、金天、盛向治、喻湘宁 |
发明专利 |
(3)主要发表论文(限5项)
论文名称 |
发表日期 |
作者 |
刊物 |
R-calculus: an inference system for belief revision |
2007 |
Li Wei |
The Computer Journal |
A Tetrahedral Data Model for Unstructured Data Management |
2010 |
Li W, Lang B |
Sci China Inf Sci |
Random constraint satisfaction: Easy generation of hard (satisfiable) instances |
2007 |
K. Xu, F. Boussemar, F. Hemery, C. Lecoutre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Modeling the IPv6 Internet AS-level Topology |
2009 |
B. Xiao, L. Liu, X. Guo, K. Xu |
Physica A |
A heuristic path-estimating algorithm for large-scale real-time traffic information calculating |
2008 |
WeiFeng Lü, TongYu Zhu, DongDong Wu, Hong Dai, Jian Huang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